低息时代,投资企稳,银行理财产品愈发聚焦。在居民投资理财市场,银行理财的地位举足轻重,泸州很多投资者认为其“风险低,收益高”,这种印象总体上说没有错,但是有些片面。事实上,买银行理财产品,也有很多“陷阱”。
稳健理财,更要防范风险
据泸州新闻网记者了解,在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的过程中,把保险产品当银行理财产品卖、夸大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等现象依然较严重。对此,记者梳理了一些买理财产品时需要注意的事项,在投资时,大家可要小心避开这些“坑”。
陷阱①
理财产品“变身”保险
本想到银行买理财产品,一不留神被“忽悠”买了保险产品,“客户经理”推销时承诺的“随时用随时取”,客户取钱时却被告知要赔进去几千元钱。近日,泸州市民王大妈就遇到了这么一件烦心事。
去年11月,王大妈带着5万元现金来到百子图某银行大厅,想买一些低风险的理财产品。该行大厅一位姓的胡“客户经理”向其推荐了一款“理财产品”,称每年缴纳1万元,缴满5年后就可取回本金,年利率可达12%。王大妈觉得挺划算,在银行办理也靠谱,当场就签了合同。上个月,王大妈偶然翻阅该产品合同时发现,自己买的不是“理财产品”,而是保险。于是她前往银行提出要退,却被告知“你买的保险因未到期,现在取要损失几千元的本金。”犹豫再三后,王大妈只能妥协。
据统计,有30%的用户在购买理财产品时被误导,把保险当成了理财产品。不少保险公司的销售人员会在银行大厅推销保险产品,客户在银行内很容易被“忽悠”,稀里糊涂的就买了保险。对此,业内人士提醒,消费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首先要注意辨别工作人员身份,根据出示的工作证件辨识其是银行工作人员还是保险公司人员。其次要仔细阅读理财产品说明书上的标注,看写的是理财产品还是保险。另一方面看所签订的协议上所盖的公章。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,协议上会加盖银行的公章;而保险产品协议上对应的是保险公司的公章。
陷阱②
募集期导致收益缩水
每当遇上节假日,不少银行机构都会推出一些较平日收益率稍高的专属理财产品,不过却往往会拉长募集期,无形之中使得消费者到手的实际收益“缩水”。
泸州市民张女士就遇到过这种事情。清明小长假前,张女士在某银行购买了10万元的理财产品,投资期限39天,预期年化收益率4.3%。张女士签合同时没仔细看产品的募集期,回到家再看理财合同,发现这款产品募集期很长,4月1日开始销售,4月10日才结束募集,4月11日起算利息,“这款产品的募集期竟然有10天,其间只能按活期计息,无形中我的收益就缩水了。”张女士直指银行“耍滑头,不厚道。”
记者采访了解到,理财产品在发售时都会有募集期,时间从两三天到半个月不等。在募集期这一段时间里,用户的资金是没有收益的,最多也只是按照活期利率计息。对于理财产品来说,募集期越长,实际收益率就会越低。这在一些短期理财产品上体现的非常明显。以张女士这款39天产品为例,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.3%,募集期10天,已知39天年化收益4.3%,而实际资金占用49天,如果综合来计算的话,实际收益率会下降到3.45%。因此,理财专家建议,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,一定要弄清募集期,尽量选择在募集期最后一两天认购会比较好,其间可以投资“宝宝类”活期理财产品获得一定的收益。
陷阱③
结构性理财存收益风险
市场资金面宽松,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一直处于下行通道。因此不少投资人在购买理财产品时,收益率成为首要考虑的因素之一。很多银行宣传理财产品时都以“诱人”的收益率来吸引投资人,但并不是所有的理财产品都能达到其承诺的收益率。
去年8月份,市民李大爷投资10万元购买了某银行一款182天期的挂钩股票类的结构性理财产品,购买时只知道该产品最高预期年化收益率为9.2%,但对收益计算的公式一头雾水。今年2月份,银行工作人员告诉李大爷,他购买的这款产品到期收益率为3.5%,并没有达到预期年化收益率,因为该款理财产品是与某只股票挂钩的结构性理财产品,而那只股票的表现并不好。
记者调查发现,投资者在看理财产品说明书时往往会紧盯预期收益这个数字,但这个数字通常是指预期收益率或者最高预期收益率,而不是实际收益率。银率网数据显示,3月份共有5241款理财产品到期,而在披露到期收益数据的4475款产品中,有113款产品未达到最高预期收益率,110款为结构性理财产品,占到期结构性产品总数的33.03%。“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设计一般都较复杂,一般投资者很难搞明白,在购买时要谨慎。”工商银行一位理财经理向记者表示,结构性理财产品一般挂钩某项标的,收益率都是浮动的,投资者在购买时不应只关注预期最高收益,还应参考最低收益。记者 胡吉星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